水彩高蹺 話關渡-2003關渡國際賞鳥博覽會
「臺北市」—台灣的首善之區,世界級的現代化城市,匯集了台灣的多山、多森林、多河流的特色,綠色的植物沿著山脈進入這個聚寶盆,同時也匯聚了自然環境的指標生物--野鳥,這是國際性大都市所罕見的。
民國85年,「關渡」這片經國際鳥類聯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及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認定為重要鳥類棲地(IBA, Important Bird Area)的珍貴濕地,在臺北市政府展現魄力、排除萬難及台北市議會的全力支持下,伴隨著民眾的引頸期盼和歡呼聲中,這塊土地正式成為我國第一座濕地自然公園。同時,也讓每年飛躍千萬里,遠從西伯利亞來此度冬數以萬計的候鳥們,有了一塊可以無憂無慮、豐衣足食、安心棲息的環境。
台灣的地理位置位於大陸塊的西岸邊,又位於花彩列島的中央位置,是南來北往、因天候更迭而遷移的候鳥們的重要休憩站與渡冬區。關渡濕地位於台北的西北角,距出海口二十公里,更是候鳥的第一選擇。就東亞地區的候鳥遷移路線(Flyway)而言,自北而南,從俄羅斯國協、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香港、菲律賓到澳州及紐西蘭每年有數以千萬計的候鳥南北遷移,在整個棲地工作網(Flyway Network)中,唯獨具重要樞紐地位的台灣缺席,相當令人遺憾。東亞-大洋洲鷸行鳥科鳥類棲地工作網(The East Asian-Australasian Shorebird Flyway Network)負責人道格.瓦金斯先生(Doug Watkins)認為台灣,尤其是關渡,就整體鳥類遷移路線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應努力展現自己對棲地環境保護的實力與決心,並爭取應有的國際地位。
以推動鳥類『欣賞、研究、保育』為職志的台北市野鳥學會, 30年來鳥友們在關渡濕地平原,秉持對環境理想的堅持,不辭辛勞、揮汗如雨賣力解說、到處奔走努力、年年舉辦關渡水鳥季,從規劃、遊說、促請市政府徵收,歷經催生、接生、誕生等種種階段,關渡自然公園終於成立,並於2001年十月正式開園,這是『鳥人們』辛勤耕耘的美好結果,更是我們衷心期盼的樂園。
1999~2002年的十月在臺北市政府的帶領下,成功的結合民間企業和相關單位,在農委會、外交部和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的指導下,舉辦了四屆『關渡國際賞鳥博覽會』,創造了二天吸引二萬五千~六萬人次民眾參與的佳績。從關渡堤防到自然公園,只見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們,認真地瀏覽每一個生態解說帳棚,在每一個生態遊戲攤位玩味,可以用人潮湧動、萬人空巷來形容。讓我們深刻的體認到台北地區民眾對於生態環境的重視以及優質生活環境的渴求,更令與會的國際貴賓對台灣的保育熱誠與環境意識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響應今年為國際淡水年,也為了教育民眾清楚瞭解水與環境,水與濕地,關渡這片濕地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今年我們台北市野鳥學會在大台北地區民眾的支持和國際鳥盟及各界的鼓勵下,舉辦「2003關渡國際賞鳥博覽會」,希望藉由本活動獲得全民的認同與響應,達到我們藉著賞鳥活動提昇生活環境品質的目標。
▲主視覺海報顯現關渡保育主題
▲參與民眾專心聆聽濕地保育講解
▲小朋友與吉祥物的有趣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