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於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其概念為實現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永續利用的方式管理土地和自然資源,以促進、支援或重建「社會-生態-生產地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 SEPL)為總體目標。
臺灣亦同步於2010年引進里山概念與做法,「里山」一詞雖然源自日文,其實是指在高山與平原之間,由森林、社區與農業構成的生態地景,此亦在我們所共存的環境中可發現,如緊鄰森林範圍的水梯田等淺山生態系。而里山內涵的實踐,除達到資源的永續利用,也藉此以維護生物的多樣性。
呼應里山倡議的願景,臺北國際賞鳥博覽會以「走向里山」為題,希望藉此拋磚引玉,讓更多民眾認識里山地景的相關實際運作,並能攜手進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里山概念及做法在2010年被引進臺灣,即有政府、民間等單位投入行動,如相關復育計畫的推動、友善環境的生態農業興起等,並陸續有農家、茶農等投入友善農業行動,顯示里山概念漸漸在臺灣發酵。
關渡自然公園於2001年11月由臺北市政府委託給台北市野鳥學會經營管理,在本會多年孜孜經營下,於2011年10月成為臺灣第一間通過認證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對於自然環境保育的成果有目共睹。而關渡自然公園永續經營區內,亦有經營友善大地稻田,是里山精神的踐行者之一,在此場域邀集友善農業專家擺攤,於現場與民眾直接互動,宣傳相關理念,實為相當合適,能讓活動參加者能直接認識及吸收里山精神內蘊。
▲民眾參與攤位藝術創作
▲民眾參與闖關攤位
▲民眾參與導覽解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