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箱!北鳥救傷中心專訪,野鳥的守護天使中心!

開箱!北鳥救傷中心專訪,野鳥的守護天使中心!

野鳥救傷中心的日常

圖/文 冠羽vol.319 台北市野鳥學會 行銷企劃編輯 何瑄

隱身在工地後的神祕小屋

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是一座落於臺北捷運麟光站外兩百公尺處的民宅。外頭有一片搭起鷹架的施工工地,野鳥救傷中心便隱沒在鋼筋與鐵絲網後,需繞過廣大工地才能發掘小屋所在。

救傷中心大門re.jpg

▲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所在

這日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四月時節,繁花盛開、綠樹蓊鬱,宣告著忙碌的雛鳥季正式到來。

上午十點多,我登門按鈴,野鳥救傷中心專職呂佳璣為我開門,她手裡抓著一隻正在餵食的雛鳥,耳朵與肩膀夾著手機,正與另一端人員通話,解釋傷鳥如何照護,她以口型請我進門並讓我稍待。

我想像中的野鳥救傷中心應似潔白、冰冷的獸醫院,然這裡比較像是一戶普通民宅:天花板掛著老式的白色日光燈、漆白牆面、磨石子地板,家具僅有一張辦公桌椅、幾張拼拼湊湊的會客椅與兩張充作工作檯的桌子,桌面與地上放置許多鳥籠、飼養箱與紙箱;右邊牆面貼著幾張美麗的鳥類照片,左邊樑柱則是貼了各種鳥類羽毛作為裝飾;狹窄的走道邊擱了一座鐵架,架上堆著好幾個傳統市場與貨運常用的塑膠儲運箱,其中兩個箱內分別放著大小不同、仍在鮮活蠕動的蟲子,這是鳥的食物之一;其中一間房,門口特意裝了兩片長至地板的紗網,以特殊貼片扣上,一隻公鵪鶉從紗網底下鑽出來,跑到我腳邊,拉長了喉嚨,發出響亮鳴叫,搭配其他鳥兒的拍翅聲與啾鳴聲,十分熱鬧。

20210420_103043re.jpg  20210420_103428re.jpg

▲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所在

呂佳璣結束通話,將雛鳥交由另一位照養員柚如照料,見我好奇地四處觀望,她微笑道:「和妳想像中的不太一樣對吧?我們是民間自營的野鳥救傷團體,設備比較簡陋,不比公家單位與特生中心。」

接著她開始介紹野鳥救傷中心的現況與收鳥、照護、練飛方式。

首先是入口左側小桌上放置的「野鳥救傷紀錄卡」。

20210420_103529re.jpg

▲野鳥救傷紀錄卡

「我們會請民眾填寫拾獲傷鳥的日期、地點與環境,並留下個人姓名電話。其中最重要的資訊就是拾獲傷鳥的地點,因傷鳥的親鳥或所屬群體或許仍留在原地,也是鳥兒原本習慣的生活環境,必須有詳實的資訊,才方便後續的野放作業。」

「接著我們會檢查傷鳥的情況,確認鳥種並測量體重。如果是輕微傷病,比如虛弱脫水、翅膀閉鎖性骨折,我們這裡可以直接處理、照料,等傷好後進行訓練再野放;假如情況太嚴重會直接送醫,等傷鳥或病鳥情況穩定後再接回來進行後續照護。」

「這些資料我們每年都會請研究組進行統計,看這一年總共收治多少傷鳥、病鳥,病因、傷因為何、成功野放的數量有多少、死亡數有多少以及需要長期收容的野鳥數量等等,都是重要的數據。」

這時,桌上有個紙箱微微抖動,裡頭傳來拍翅聲。

呂佳璣解釋:「這五個紙箱都是上午熱心民眾直接送來的傷鳥。如妳所見,我們只有兩個人,柚如得先餵食所有傷鳥、雛鳥,目前只來得及檢查其中兩個紙箱,剩下的等採訪結束後我會著手進行。」

野鳥救傷中心的各式鳥居民

呂佳璣帶我來到另一張大桌,這裡放了四五個飼養箱,裡頭都是需要定期帶去醫院回診的小型鳥。其中最顯眼的當屬一隻放在大型塑膠籃裡的臺灣藍鵲。這隻藍鵲失去了雙眼,只憑嘴喙探測身旁的水盆與飼料。每隔兩三分鐘便探頭喝水或吃飼料,發出極大聲響。

呂佳璣說:「牠是亮亮,我們這裡的常駐居民之一。民國103年民眾撿到牠,當時牠還是幼鳥,學飛時掉下來,送來檢傷時發現眼睛有問題,經醫生診斷無法復原,便長期收容在中心,成為救傷大使。」

20210420_103057re.jpg

▲雙眼全盲的臺灣藍鵲亮亮是野鳥救傷中心的常駐居民之一,也是救傷大使。

接著她指向客廳左側一隅,那裡擺著五六個大型鳥籠,外頭皆用報紙覆蓋,阻擋鳥兒的視線。

「這是我們的大型鳥收容區,主要放鷺科和鴉科等體型較大的鳥類,又以黑冠麻鷺為大宗。黑冠麻鷺是鷺科中與人類生活最接近的鳥類,牠們習慣在校園、公園等綠地中找尋食物,常在移動過程中受傷,比如翅膀或腳骨折、受傷等。」

20210420_113546re.jpg

▲大型鳥收容區的居民──黑冠麻鷺

呂佳璣帶我來到掛著綠色紗網的房間,這是小型鳥收容間與醫療室。其中三面牆壁擺了四個高大鐵架,架上放滿十數個大小不一的鳥籠,裡頭有家燕、綠鳩、斑鳩、喜鵲等等;另一面牆壁則放置工作檯與櫥櫃,上面有兩個保溫箱與紗布、棉棒、藥品等各種急救醫療用品。房內充滿各種鳥類的鳴叫,尤以喜鵲叫聲最響。

20210420_103940re.jpg

▲雛鳥保溫箱

甫踏進房間,我便感覺頂上有團黑影掠過,抬頭一看,發現是隻燕子。

呂佳璣指著兩邊鐵架頂端特意安置的棲木與飛來飛去的燕子,解釋道:「我們空間有限,只能將這個房間充當練飛室。傷快要好的鳥,我會定時把牠們放出來,讓牠們在房裡練飛,觀察牠們的飛行狀況。一兩週後,如果沒有任何問題,便會帶康復的鳥兒去原本的拾獲地野放。」她指指綠色紗網:「安裝這個就是防止練飛的鳥兒飛出去,不然要花好大一番功夫才能抓回來。」

20210420_103945re.jpg

▲小型鳥收容間與供傷鳥練飛的棲木

20210420_104213re.jpg

▲小型鳥收容間的居民──喜鵲

我注意到不只外頭的大型鳥籠,這裡的小型鳥籠也多用毛巾或報紙覆蓋。我詢問原因,呂佳璣說:「當妳走在路上看見麻雀在地面啄食,是不是只要妳靠近一點,麻雀很快就會飛走?」我點點頭,呂佳璣繼續說:「這是野鳥的警戒本能,當牠們受傷來到這裡,看見人類靠近容易緊張,過度緊張也會影響到傷況或病況,所以我們用報紙或毛巾遮蔽牠們的視線,一來避免牠們過度緊張,二來也是考量到照護期間可能長達數週,牠們可能因此習慣人類的接近與照護,變得親近人類,失去野鳥的警戒本能,無法在野外生存。」

這時,滿屋子亂跑的鵪鶉又鑽進房間裡,繼續扯著喉嚨叫。

呂佳璣將牠抓起來,告訴我:「這隻鵪鶉不知道是被飼主拋棄或自己跑出來,總之被民眾撿到送來這裡,我們暫時收容牠,也在尋找合適的收養人 。」

20210420_103018re.jpg

▲滿屋子亂跑的鵪鶉

投入野鳥救傷的初心

參觀完救傷中心,我問呂佳璣當初為何選擇加入台北鳥會,成為救傷專職。

她說:「我以前在園藝店幫忙,有一次老闆去幫客戶修剪樹木,結果樹上有一窩白頭翁幼雛,大家都不知該怎麼處理才好,而我曾經養過寵物鳥,當下便貿然決定把這窩幼雛帶回家養。現在想來,可能有些養鳥民眾也有這種想法,路上撿到野鳥,認為自己有經驗,便想挑戰一下,帶回家自行飼養,其實這種想法並不正確。」

「養了兩天,我心理壓力很大,晚上都睡不好,擔心自己照顧不周、保溫不夠,因此害死幼鳥……。於是我上網搜尋,發現台北鳥會在做野鳥救傷工作,便把鳥送來;後來又知道鳥會在徵志工,我很喜歡小動物,因此加入鳥會擔任救傷志工。一段時間後,鳥會剛好有行政職缺,我自己也在轉換工作跑道,經資深志工推薦,我便參加面試,而後轉為專職。那大概是民國99年左右,算起來,我也在鳥會任職超過十年了。」

印象深 刻的救傷案例

我問呂佳璣,在這漫長的十年野鳥救傷經歷中,是否有任何令她印象深刻的案例。

呂佳璣思索了一會,答道:「案例可以分兩種,有溫馨的,也有令人心痛的。」接著她娓娓道來,令她心痛的兩個案例:「其實,長年的野鳥救傷統計顯示,都市野鳥受傷原因絕大多數為路殺或窗殺,極少有人為惡意虐殺事件,因此我要說的這兩個案例都令我感到震撼。」

「有一對姊弟,姊姊撿到了兩隻野鳥,因弟弟有養寵物鳥的經驗,便由弟弟照顧。沒想到,弟弟當時出現感冒症狀,一直不見好轉,於是他懷疑這兩隻野鳥身上有傳染性疾病,便將兩隻鳥放在一個密閉盒子裡,整整三天不去看顧,也不給食物飲水。最後這兩隻鳥送來救傷中心時,不僅渾身骯髒,還瘦成了皮包骨。」

「弟弟把鳥送來時,誠實地告知了原因。當下我非常非常生氣,可是我這個職務無法痛罵民眾,只能按捺怒意,好言告誡對方,如果懷疑鳥類有傳染性疾病,更應該盡速送至救傷中心,而不是將鳥放在密閉盒子不聞不問,拖到三天後送來,我只能眼睜睜看著鳥兒痛苦死去,除了幫牠們收屍以外,根本什麼也做不了。」

「還有另一個讓我痛心的案例。某天動保處送來一隻受傷的黑冠麻鷺,檢查後,我發現鳥身上有不明白色物體,仔細一看,發現竟然是類似吹箭的東西,而且有三根,完全刺進鳥的身體,拔不出來。恰好那天有電視台的記者過來採訪,他們開車送我與傷鳥去醫院。照了X光,發現那是三根很長的釘子,一看即知是人為惡意之舉,這人應是隔了一段距離射出三根釘子,為了射程順暢,還仿效吹箭,在釘子頭部綁了一圈白色紙片。最後,那隻黑冠麻鷺還是死了。」

「相比之下,溫馨的案例其實很多。有一對夫妻撿到紅嘴黑鵯幼雛,養大後想要野放,但這隻鳥飼養久了,比較親人,於是他們請教我該如何處理。由於他們住家環境不錯,後面又有許多樹木,於是我建議他們將紅嘴黑鵯放在陽台,讓牠有機會接觸其他野鳥,同時他們也要減少跟這隻黑鵯的互動。一段時間後,這對夫妻觀察到,常有兩隻黑鵯成鳥飛來與小黑鵯接觸,且雙方互動良好;待時機成熟,某天他們打開籠門,這隻小黑鵯跟著另兩隻黑鵯飛走了。後來他們告訴我,這隻黑鵯野放後持續回來拜訪他們;因黑鵯幼雛時,曾被他們家的狗誤傷,頭部有一撮毛長得不好,也成為了這隻黑鵯的標記,他們一眼就能認出來。」

「這對夫妻因住家環境友善,請他們協助其他紅嘴黑鵯練飛,並在他們住家陽台進行野放,他們也都樂意協助。即便後來因住宅都更,無法繼續收容黑鵯,這對夫妻仍不時前來拜訪,並固定捐款給救傷中心。」

救傷流程必須面對的生死議題

聽完這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我問呂佳璣一個較難回答的問題:長年救護傷鳥,她如何看待動物救傷與生死議題?又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繼續從事這份需要付出極大心力且全年無休的工作?

呂佳璣沉默了一會,回答:「確實,我從事野鳥救傷工作多年,生死議題始終是一項很大的挑戰。收容、野放或安樂死──這三件事無法單純訂立一套規範,並說服自己按規範進行即可。以傷殘案例來說,偶有民眾送來雙腳無法站立或翅膀受傷無法飛行的鳥,檢查後,我確認這隻鳥從此無法站立或飛行,失去野外生存能力,無法野放。然而這些鳥除了傷殘,本身並無其他疾病,收容與否便成了我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因此,像這些無法站立或飛行的鳥,若是民眾親自送來,我會詢問對方是否有意願收養,若民眾同意收養,自然皆大歡喜。可更多時候,沒有民眾願意認養,儘管我們在粉絲專頁和野生鳥類緊急救助平台上發布認養訊息,可通常沒有任何回音。我也沒有足夠人力與時間去尋找有意願接收並照顧傷鳥的民眾,最後只能選擇人道處理。」

呂佳璣表示這是一項非常困難的抉擇。很多時候,除了傷鳥本身的情況,她還必須考慮現在收治的傷鳥數、現有人力、手頭事務及所需資源等等。民眾以為收容傷鳥只要有空間,給予食物飲水即可,然事實上,不同鳥種習性不同,需要的生活空間與飲食內容也不同,而翅膀受傷無法飛行的鳥,還需針對傷況適時調整棲架粗細與角度,避免引發禽掌炎等……故所需資源及照護工作相當繁複。而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為民間非營利組織,實在沒有足夠資源收容每隻傷鳥,只能選擇把人力、資源與經費投注在更適合野放的傷鳥上。

呂佳璣也點出野鳥救傷常見的另一個問題,即外來種。「從鳥會的粉絲專頁或Google商家的留言訊息,常可以看見民眾詢問甚至抱怨我們不收鴿子。事實上,不只是鴿子,現在常見的白尾八哥也是外來種,因為沒有天敵,屬於強勢物種,已經嚴重危害到臺灣原生種八哥、麻雀與斑鳩等本土鳥類的生存空間。然而我們很難對民眾解釋外來種對臺灣生態的危害,民眾也難以理解,在他們看來,鳥類都是生命,為何鳥類救傷還要分本土與外來種?面對民眾詰問,我收與不收、救與不救同樣兩難。」

野鳥救傷中心面臨的問題與所需資源

  1. 龐大的工作量

此際,我們訪談時間約莫四十分鐘,中間已有三四通電話響起,還有熱心民眾上門捐款,呂佳璣除回覆來電,也需親自接待上門民眾。

二十分鐘後,待民眾離去,我問呂佳璣,救傷專職每日的工作內容。

呂佳璣說明,最重要的例行工作當然是傷鳥照護,除了定時餵食餵藥、帶傷鳥去醫院回診外,還需進行傷鳥的復健、訓練與野放作業;此外,有些傷鳥若無法立即野放,或要安排野外訓練時,她必須親自將傷鳥送去『得得之家』,即台北鳥會轄下的芝山綠園所設置的野鳥育護中心,讓傷鳥有較大空間自在活動。
20210420_103107re.jpg

照養員餵食幼鳥

此外,救傷工作還包括民眾諮詢,即接待上門民眾、回覆民眾來電與網路留言等。一來一往下,單民眾諮詢部分,可能便佔去三分之一工時。到了夜晚,呂佳璣更是忙碌,因兼職人員下午五、六點便下班,而動保處等單位主要在傍晚送來傷鳥,她必須獨力安置傷鳥、進行檢傷分類,不時還要接待上門民眾或回覆民眾來電等等……這些工作都壓縮了她的行政作業時間,她仍需處理救傷捐款金流、政府補助專案申請與鳥會業務等,因此時常忙到晚上九點、十點才下班。

  1. 嚴重人力短缺

於是我進一步詢問呂佳璣,如此龐大的工作量,野鳥救傷中心現階段究竟有多少人力?

呂佳璣回答:「我們現場人力有二:一名專職與一名兼職照養員,也就是我與柚如。我們還有救傷志工,不過大部分志工白天都要上班,只有空閒時才會來現場;部分志工會協助將傷鳥帶回家照護,平均一人可能需要照顧七、八隻以上的傷鳥。如妳所見,救傷中心相當忙碌,尤其現在是繁殖季,收治的傷鳥雛鳥數量眾多,我和柚如兩人常常忙不過來,因此,人力欠缺也是一個問題。」

我問她這項問題是否有解決辦法。

呂佳璣回答:「像我們這種民間非營利組織,經費是一大問題,因此許多工作必須仰賴志工協助。現階段救傷組志工出現了一個斷層,部份資深志工或許因為忙於個人事務,較少協助救傷工作,儘管我們每年都會招募新人,然而缺乏資深志工帶領,單靠我一人教導新進志工,實在忙不過來。因此今年我也在思考該如何解決這項問題,我希望能重新調整救傷組內的任務編制,提高志工們的向心力及參與熱忱。」

  1. 野鳥救傷──亟需經費與各式物資

除卻人力問題,我好奇野鳥救傷中心每年經營支出大約耗費多少。

呂佳璣不諱言道:「保守估計,野鳥救傷中心一年支出大約兩百萬左右。像我們這種公益團體最煩惱的就是經費問題,只能仰賴社會大眾的支持與愛心捐助,無論捐款、捐物資、飼料、鳥籠、垃圾袋等等,對我們來說,都是很大的幫助。像去年受疫情影響,經費一度面臨短缺,幸好有位熱心救傷之友捐了大筆金額,我們才能順利度過難關。不過每一年狀況不同,今年會面臨什麼問題,我也不知道,只能盡力解決所有挑戰。」

20210420_113512re.jpg

鳥類的飼料之一──蟲子

政府的功能

我問呂佳璣,如此龐大的傷鳥數量,單靠她與兼職、志工等寥寥數人之力,很難長期支持下去,在這過程當中,政府是否提供了足夠的資源與協助呢?

呂佳璣告訴我,她並不覺得凡事都需要仰賴政府,畢竟公部門同樣庶務眾多、作業流程繁雜,而且相較於民生經濟等公共事務,動物生存權益向來屬於被人類忽視的議題之一。

「不過,這幾年動保意識逐漸抬頭,民眾撿到傷鳥,只要撥打1999或動保處專線,甚至送到鄰近消防局,動保處都會派專員將傷鳥送至救傷中心。我覺得這點做得很好,因為我們實在缺乏人力外出載運傷鳥。」

呂佳璣堅韌道:「我認為我們的野鳥救傷組織與功能還未發揮到極限,仍有許多進步空間,我自己是認為,以政府現有的資源,其實已經幫了我們許多忙,自然我也希望能有一位獸醫駐守中心,不過以我們的經濟能力確實無法負擔這項支出。幸好還有許多義診醫院,如臺大附設動物醫院等善心醫師願意協助我們。」

都市野鳥救傷──永無終結的龐大任務

呂佳璣表示,據她長年觀察,她認為野鳥救傷最大的難題有二:一是密集開發的人類都市壓縮了鳥類生存空間,高密度的樓房與車陣,日趨減少的綠地,使人鳥生活領域高度重疊,導致鳥類窗殺、路殺、受困黏鼠板或遭流浪貓狗攻擊等案例屢見不鮮。

呂佳璣說,她在騎車時常會注意到這些問題:「很多人喜歡種植花木美化住宅,某方面來說這是好事,綠化家園確實能吸引昆蟲、鳥類停棲;然而,有些民眾的住家陽台或者庭院面對馬路,他們的綠化美意反而會為鳥類帶來殺機──鳥兒受吸引過來築巢,幼雛可能在學飛過程不慎掉落馬路,遭來往車輛輾斃。還有一些外來種八哥會在十字路口的紅綠燈鐵管內築巢,有時幼雛跳出來便直接落在馬路中央,我還看過民眾因此冒險跑到大馬路上營救雛鳥。綠化應該是社區的營造而不是只在個人住家。」

其二在於臺灣民眾薄弱的生態意識與自然連結。儘管台北鳥會多年來始終不遺餘力推廣賞鳥活動與環境教育課程,救傷中心也做出各式宣導,然而大多數民眾在乎的仍是自己的生活和娛樂,難以對其他野生動物的困境產生共鳴。

呂佳璣坦言,人類的心態問題其實是野生動物救傷最大的挑戰。都市的傷鳥問題正體現失衡的「人鳥關係」,如果人類沒有學會關心並重視其他同樣生活在都市的野生動物的生存權益,那麼野鳥救傷中心甚至所有的動物救傷單位永遠都有忙不完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