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明山

基本資訊

交通:

大眾運輸---搭乘淡水線捷運在劍潭站下車,轉乘公車260號,約需時30分鐘,抵終點站即是。或乘坐假日遊園公車。

自行開車---除公車總站少數停車空間,道路間不宜泊車,利用公車系統為宜。

餐飲:

公車總站鄰近為民宅商店區,可自行挑選偏好的餐飲。

綠地圖景點休閒指數(1 ★至 10 ★):

交通便利★★★☆☆☆☆☆☆☆

餐飲服務★★★☆☆☆☆☆☆☆

自然生態★★★★★★☆☆☆☆

人工造景★★★★★★☆☆☆☆

四季鳥況★★★★★☆☆☆☆☆

人文歷史★★★★★★★☆☆☆

環境威脅★★★★★☆☆☆☆☆

地理位置

陽明山為火山地形,具獨特性,1985年成立國家公園,位處台北盆地北緣,東起磺嘴山、五指山東側,西至向天山、面天山西麓,北迄竹子山、土地公嶺,南迨紗帽山南麓,面積約11,455公頃,海拔高度自200公尺至1,120公尺範圍不等。

賞鳥活動主要在公車總站、遊客中心、陽明公園花鐘、大屯瀑布的範圍。此區海拔約450公尺左右,背倚七星山,左依紗帽山,右鄰大屯山,遙對觀音山,層巒疊岫、地勢起伏、氣候溫暖、濕潤,夏季涼爽是為避暑勝地。

109_11.9.29陽明山_211018.jpg

▲環境幽美,令人心曠神怡

 

環境描述

陽明山居亞熱帶與溫帶氣候區,植物、動物生態相當豐富。此區植物受火山地質及東北季風影響,冬半季低溫高濕的特質造成部份原本棲生於2,000公尺中海拔的植物如臺灣龍膽、昆欄樹在此有海拔分布的「北降現象」。昆欄樹在陽明山地區可見大片純林,十分難得。此區森林植被以樟科植物為優勢種,如紅楠、大葉楠等,另外,人工造林樹種以相思樹、柳杉、楓香、黑松、琉球松等較常見。還有一種臺灣特有種的水生植物「臺灣水韮」受到關注。

109_5.9.29陽明山_211018.jpg

▲林蔭小徑,生態豐富

陽明山重要的「草原景觀」,包籜矢竹及白背芒是主要植被。每年秋天山上的芒花陸續開出白色帶紅的花序,將整座山頭染成了微紅的花海,展現出蒼茫蕭瑟「丹山草欲燃」的景象,令人著迷!

--觀察環境有低海拔森林、草原、步道、瀑布、溪流、火山口。

在園區內賞鳥路線有很多樣的選擇,建議如下:

--公車總站-遊客中心-花鐘-大屯瀑布

這是目前賞鳥路線,也是國家公園內遊客遊玩的路線。四季宜人,臺灣藍鵲是常客,夏日季節找個溪流或池子,觀看藍鵲戲水能耗上一小時,步道旁的枯木是五色鳥築巢的選擇,不容忽視。路程約4公里。公車總站有洗手間,中途可利用遊客中心洗手間。

--小油坑-七星山-遊客中心

此路線是個人推薦路線,雖然鳥種不多,但若想要找一處可對陽明山植物相作一概略展望與觀察,非此步道莫屬。此步道橫越箭竹林,然後穿越芒草原,再進入火山熱霧植物區,登上七星山頂後,順道走一趟夢幻湖,最後進入低海拔森林區,以一次路程將整個陽明山的草原植被、水生植被、森林植被作一巡禮。鳥況如小油坑步道灰頭鷦鶯、小彎嘴是常客,過了七星山頂後繡眼畫眉、臺灣小鶯開始出現,來到七星公園又見臺灣藍鵲。路程約6公里。可利用七星公園及遊客中心洗手間。

--二子坪步道-清天宮

這條步道是早期賞鳥路線,只是近來較少安排,主因行經路線較遠,走此步道,除了賞鳥,還可賞蝶、賞蜓、賞蟲一舉數得!下坡路程約7公里。中途二子坪有洗手間,至終點可利用清天宮洗手間。

--絹絲瀑布-擎天崗

絹絲瀑布是內雙溪上源的支流,溪水從落差達20餘公尺岩壁上落下,呈雪白如絹絲光澤的瀑布,故有此名。沿線經過外雙溪上游,水氣豐富,由菁山路至絹絲瀑布沿途林相鬱蔽,步道與水圳平行,平坦寬闊行走輕鬆。在此賞鳥最令人期待的就是與竹雞近距離相遇,竹雞彷若習慣人們經過,只要不大聲驚擾,牠們就在你面前覓食!來到擎天崗草原,在草原牧野風光中期待的就是看小雲雀在草原上空鳴唱、飛行。路程約4公里。可於菁山路利用洗手間及擎天崗遊客中心洗手間。

鳥類紀錄

依鳥類資料庫紀錄到35科122種左右。鳥種以山林留鳥為主,有特有種五色鳥、臺灣藍鵲、紫嘯鶇,以及竹雞、粉紅鸚嘴、臺灣小鶯、山紅頭、繡眼畫眉…等,以及猛禽大冠鷲、鳳頭蒼鷹、松雀鷹等,過境及冬候鳥有紅尾伯勞、白腹鶇、赤腹鶇、斑點鶇、黑臉鵐、黃雀、紅隼、赤腹鷹、灰面鵟鷹、極北柳鶯…等。

陽明山.jpg

台北鳥會陽明山例行賞鳥路線的eBird記錄

 

人文歷史

陽明山原名「草山」,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圍繞的山谷地區。清朝時,官府怕賊寇藏匿林中盜取硫磺,會定期放火燒山,故整個山區只能長出芒草故名草山。清光緒20年,「草山莊」隸屬淡水廳芝蘭堡;日據時期屬臺北縣、臺北市;光復後1949年(民國38年)成立「草山管理局」,1950年(民國39年)因應地方人士建議,紀念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改名「陽明山管理局」。1968年(民國57年)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本區部份劃入臺北市北投區,「陽明山」一名仍沿用至今。

陽明山國家公園於1985年成立,是臺灣第三座成立的國家公園。日據時代屬大屯山國立公園協會,至1937年後政府規劃將大屯山、太魯閣、阿里山列入國立公園,到了1950年為紀念王陽明學者將此山改名為陽明山;1962年起始規劃,起初面積僅28,400公頃,北海岸、觀音山、大屯火山皆列入範圍,到1985年歷經許多法規限制、土地糾紛的困難而正式成立。

陽明山地區的發展是隨著硫磺開採而展開,可追溯至明朝時期。據歷史記載,明時,商人即以瑪瑙、手鐲等物品和本區原住民換取硫磺。清康熙年間,探險家郁永河曾渡海來台採訪硫磺產地,足跡達北投行義路、陽投公路紗帽橋間的大磺嘴硫氣孔區;康熙至同治年間,因恐民間私製火藥,曾下令嚴禁私採,甚至定期燒山,對私採者課以重刑,直至光緒年間,劉銘傳上奏,硫磺開採改為官辦,才再度開禁。

環境威脅

國家公園的設置亦旨在環境保護,見目前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800公尺以下的山坡地,處處有農墾、放牧、開發建設的痕跡,而800公尺以上的峰頂稜線,又有許多建物盤峙獨尊,加上整個園區範圍內縱橫著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公路、林道、登山步道甚至採筍的祕道,植被、生態早已被切割,而失去原有的自然景觀。國家公園展開多項保育工作,期能保有少許的自然特色,讓人覺得彌足珍貴。但不當的人為開發建設得應減少,降低生態衝擊。

圖、文/ 台北鳥會張瑞麟、曾昱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