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山岩

基本資訊

交通:

大眾運輸---乘坐捷運淡水線於芝山站下車,由雙溪河堤公園至雨農橋或轉乘接駁公車紅12及紅15《陽明醫院》站。

自行開車---於士林區中山北路往北,右轉中正路,抵達雨農路後轉入,過了雨農橋後即可抵達。

餐飲:

於園區前陽明醫院旁有簡單餐飲商店。

綠地圖景點休閒指數(1 ★至 10 ★):

交通便利★★★★★★☆☆☆☆

餐飲服務★★★★★★☆☆☆☆

自然生態★★★★★★★★☆☆

人工造景★★★★★☆☆☆☆☆

四季鳥況★★★★★★☆☆☆☆

人文歷史★★★★★★★★★☆

環境威脅★★★★★☆☆☆☆☆

地理位置

台北盆地近似三角形,北邊是五指山脈、大屯火山群,西邊是觀音山、林口台地,東南邊是一連串的褶曲山脈。芝山岩位於大屯山系陽明山山腳下,士林雙溪畔,是一塊孤立岩體,戶政分區屬士林區,在台北盆地的西北方邊緣,面積約10公頃,海拔高度約52公尺。早期移民漳州人覺得它像故鄉的芝山,故稱之為芝山巖。

環境描述

芝山巖具有地質與自然環境特色。地層屬大寮層,以厚層砂岩為主,沈積年代為中新世(約2,200~2,000萬年前),為海相沈積地層,內含豐富的海相化石。由於芝山巖岩層的節理發達,加上風化侵蝕作用,使得芝山巖擁有許多特殊的地質景觀,如陡峻的崖壁、太陽石、風化窗、石門、洋蔥石等。因特殊的地理環境,植物相多樣豐富,同時又受到先民保護,擁有許多特殊的植物景觀,從現存的種類也能驗證台北盆地生態環境的變遷,視為具歷史價值的自然史教材園。

--觀察環境:包括溪流、河岸、森林古木、地質景觀、人文史蹟。

--路線規劃由捷運芝山站沿捷運高架橋下步行往士林方向約200公尺至雙溪堤防, 由階梯下至雙溪河邊,左轉往東沿河向中山北路方向前進,經福林橋下至雨農橋左側階梯上堤防,進入芝山公園,沿百二崁石階登上公園,左側棧道前進經大樟樹、同歸所、六氏先生墓至惠濟宮山門,右轉出北隘門下山,往芝山綠園。(註:芝山公園內有東南西北四條步道,可依時間長短作不同路線規劃。)

--雙溪河濱公園,雙溪發源於陽明山系的內雙溪與外雙溪,匯流成雙溪後緩緩流經芝山岩南側,注入基隆河。雨農橋與捷運高架橋之間約1.5公里的河岸,近年整理成河濱公園。溪流中鷺科、秧雞科、鷸鴴科、翠鳥等終年可見,陸域有燕科、鳩鴿、喜鵲、樹鵲、鶺鴒、鷦鶯、八哥、烏領椋鳥。春秋之際常有稀有的過境鳥種。

 

119277931_3354912491268140_9063977461062240744_n.jpg

▲飾羽長到一半的黃頭鷺

--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芝山岩於600萬年前露出海面後,至今沒有改變,忠實紀錄了台北盆地的滄海桑田;它是臺灣第一個發現史前遺址之處,擁有7個史前文化層;它也紀錄了臺灣北部近代300年的重要事件。清朝及日據時代為保安林及天然紀念物,同時擁有海岸、沼澤、陸地三種不同類型的植物,擁有高海拔山區才能見到的『黃葉景觀』。現在它是全國第一座文化生態公園,由於古木參天,野鳥不少,綠繡眼、五色鳥、紅嘴黑鵯、黑枕藍鶲、鳳頭蒼鷹、松雀鷹等。

119131518_3354912831268106_450164073706300696_n.jpg

▲樹鵲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由台北鳥會經營管理,於2005年12月31日對外開放。利用原軍事基地約2公頃之土地及彈藥庫、行政中心等建物,開闢成展示館、生態池、遊客活動中心等,作為民眾參觀、教育、休閒之活動場域。後又興建「得得之家」,作為傷鳥救護中途之家。

鳥類紀錄

芝山巖以密林樹棲鳥種為主,除「都市三寶」白頭翁、綠繡眼和麻雀,成熟密林中以黑枕藍鶲及五色鳥最具特色,牠們喜利用藤蔓、老樹、枯枝築巢,豐富林相提供豐富食物。其它常見的還有山紅頭、紅嘴黑鵯、樹鵲、大冠鷲等留鳥,於過境與度冬期這一塊都市邊緣的綠洲,能探尋到鶯科、鶇科、伯勞等,紀錄有20科37種。

 

119056498_3354912601268129_5671959707620606256_n.jpg

▲俗稱大笨鳥的黑冠麻鷺

芝山岩.jpg

台北鳥會芝山岩例行賞鳥路線的eBird記錄

人文歷史

雙溪水質改善:十餘年前,士林地區工廠與家庭廢水直接排入溪中,溪水污濁,臭不可聞。近幾年來,水質改善,游魚清楚可見,水鳥也增加了。

1993年整座芝山巖被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清除四周雜亂建物,興築棧道,限制民眾踏踩土壤。經十年修養,植被漸趨茂密。昆蟲與小動物增加,鳥類也漸聚集,如今四時鳥聲啁啾,偶可見鳳頭蒼鷹或松雀鷹穿梭林間。但願在不久的將來能再見到灰喉山椒及臺灣藍鵲等紀錄中的鳥種。

依台北地質學研究資料,得以體驗芝山巖形成的脈絡。

--約3,000~400萬年前華南古陸塊的河流沖積物在海底沈積成濱海相及海相交互的老地層。

--約400萬年前造山運動將台北老地層推擠出海面。此時芝山巖是丘陵區的一部份,並因推擠作用形成一面陡、一面平緩的「單面山」。

--約280~20萬年前火山相繼爆發,大屯火山群和觀音火山陸續形成。七星山噴發的熔岩流覆蓋至芝山巖附近。

--約6萬年前強烈地震引起大斷層作用,台北逐漸滑落形成盆地。

--約3萬年前因地勢變低,盆地邊緣發生「河流襲奪」,形成淡水河流域。河川沈積物覆蓋了台北盆地,芝山巖成為盆地邊緣的小丘。

--約1萬年前全球氣溫上升,海水面上漲,海水越過了關渡口,使台北盆地成為一個鹹水湖。「台北湖」時期,海水淹至現今雨聲國小附近,芝山巖逐漸成為鹹水湖中的小島。

--約5千年前因淡水河系堆積作用,海水逐漸退去,形成台北盆地今日的大致形貌。芝山巖周圍與雨聲國小附近,逐漸轉變為河道與低地沼澤,芝山巖成為突出盆地邊緣的孤立山丘。

--1925年日治時期,芝山巖因新發現物種及珍稀植物相當多,被定為『天然紀念物』保護之。

日治時期1925年,植物學家島田彌市的植物調查紀錄有117科319種。1937年再發表一文,強調植種數目豐富,擁有眾多臺灣固有種,深具學術研究價值。1996年芝山岩關懷小組植物組調查,共記錄到維管束植物122科507種,其中蕨類植物16科33種、裸子植物5科12種、雙子葉植物83科355種、單子葉植物18科107種。與1937年相較,增加了188種。原生植種新增了126種,其中28種為人為栽種;另有180種原生植種消失。外來植種新增了167種,消失了13種。

環境威脅

由於木棧道的設置,植被變化大不同,多強勢種掩過原生之海岸、沼澤、陸地三種不同類型植物,尚不知自然演替的結果。

 

文/ 台北鳥會劉華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