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仔尾

新北市八里區挖仔尾地圖.png

▲台北鳥會例行賞鳥活動路線導引

基本資訊

交通:

可在捷運關渡站1號出口集合,轉乘紅22公車,於挖仔尾站下車 ,途經忠孝路, 博物館路和八里十三行文化公園,最後抵達挖仔尾自然保留區。

餐飲:

鄰近的八里渡船頭老街一帶有不少著名的當地小吃,例如孔雀蛤、花枝燒、雙胞胎、蚵蛋包、胡椒餅和小卷。

綠地圖景點休閒指數(1 ★至 10 ★):

交通便利★★★★★☆☆☆☆☆

餐飲服務★★★☆☆☆☆☆☆☆

自然生態★★★★★★☆☆☆☆

人工造景★★★★☆☆☆☆☆☆

四季鳥況★★★★★★☆☆☆☆

人文歷史★★★★★★★☆☆☆

環境威脅★★★★★☆☆☆☆☆

地理位置

  挖仔尾保留區位於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口南岸,緊臨觀音山地,周圍有大屯山系和觀音山系形成天然屏障。因為所處的入海口地形彎曲,所以稱為「挖子」,又由於是淡水河道最後一個彎曲處,於是便將此處稱為「挖仔尾」。挖仔尾自然保留區的入口就在舊時挖仔尾聚落的村口旁,今日當地已闢建一條「博物館路」,附近亦成立十三行文化公園,西邊還有著名的十三行博物館。所以來到八里只要找到十三行博物館,再沿著博物館路東行至盡頭,就可看見挖仔尾自然保留區。

游谷樺攝.jpg

▲挖仔尾沙洲

環境描述

  挖仔尾自然保留區為一生態保護區,總面積廣達30公頃,於民國83年由農委會公告為自然保留區。由於挖仔尾位在淡水河口且形勢彎曲,長久以來因為河流的搬運作用而淤積成沙洲,再經過海洋潮差的影響,造就了特有的沙質海灘及沿海濕地。這些沙洲從挖仔尾河海交接處開始順著淡水河的流向,往海中延伸長達百餘公尺,形成河口紅樹林的生態環境。此地的紅樹林為北半球分佈上的最北界,在生態上具有重大的意義。除了紅樹林外,淡水河的沖積及日復一日的漲退潮作用,為本區帶來了豐富的有機質和浮游生物,吸引各種鳥類、蟹類、貝類及魚類聚集,營造出特殊且豐富的生態環境。

游谷樺攝(1).jpg

▲唐白鷺棲息在生態保育環境中

鳥類記錄

  在eBird資料庫裡,截至2021年7月為止,挖仔尾自然保留區共記錄了214種鳥種。每年9月至翌年4月間,挖仔尾是北部賞鳥的重要據點,眾多鳥類棲息於此,以候鳥為主。一般數量較多、較常看見的鳥類以鷸鴴科、燕科、鷺科和鷗科等為主,包括高蹺鴴、蒙古鴴、鐵嘴鴴、東方環頸鴴、磯鷸、青足鷸、大白鷺、小白鷺、黃頭鷺、夜鷺等。其中以唐白鷺在本區的出現最值得重視,是被國家易危 (NVU) 類別 鳥類名錄和全球紅皮書所認定之瀕臨滅絕物種。

eBird挖仔尾.jpg

台北鳥會挖仔尾例行賞鳥路線的eBird記錄

人文歷史

  昔日淡水河尚未淤積的時候,漢人移民就將此地當作為聚居地建立聚落。挖仔尾聚落據傳約250年前開發,聚落內仍保留約100多年前張姓大戶到此定居的古厝。從1905年的地圖發現,挖仔尾是一個重要的渡口,1925年渡口轉移到現在的水門一帶,是當時八里主要的海路轉運中心。清朝期間這裡可以停靠大船,是早期通往淡水河內地區,如蘆洲、新莊一帶的主要轉運點。清雍正12年,已經有了街市,後來由於淡水河口淤積嚴重,乾隆以後已經逐漸沒落。

環境威脅

  挖仔尾自然保留區仍有遭垃圾污染、土地開發、廢土堆積、遊憩壓力、海岸侵蝕等問題,加以民眾任意停放船隻,生態環境受到很大的威脅。

 

文/ 台北鳥會李彥瑩整理

圖/ 台北鳥會游谷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