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園

基本資料

交通:

大眾運輸---

搭捷運松山新店線至小南門站下,3號出口出站後左轉延博愛路往南走,即抵達植物園博愛路入口,步行時間約5分鐘。公車路線非常多。

自行開車---停車不易。

餐飲:

園區無餐飲。週邊可利用重慶南路、寧波西街或南門市場附近餐飲店,步行約10分鐘。

綠地圖景點休閒指數(1★至10★):

自然生態★★★★★★★☆☆☆

人工造景★★★★☆☆☆☆☆☆

四季鳥況★★★★★★★★☆☆

交通便利★★★★★★☆☆☆☆

餐飲服務★★☆☆☆☆☆☆☆☆

人文歷史★★★★★★★★☆☆

環境威脅★★★★★★☆☆☆☆

地理位置

植物園位於臺北市西南方屬中正區,為行政院農委會林業實驗所的大型植物園及苗圃,佔地約8公頃,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植物種類達1,500餘種形同一座小森林,另有數個淡水生態池。園內老樹參天綠蔭茂密,生物活動受到庇護,亭閣荷池和清代的衙署與比鄰的歷史博物館及藝術教育館古典建築,形成人文自然結合的大教室。

環境描述

植物園位於都市中心,植物種類繁多,密度高,且栽種的年代久遠,已是枝葉繁茂的大樹,因此園內一年四季皆可看見多樣生物棲息期間,野鳥覓食、棲息、繁殖最具特色。在園區中觀察鳥類屬晨昏最佳,四季皆宜,以初春繁殖季最好。植栽多依植物分類系統規劃,或依植物的習性、實用性及環境教育的功能。 若掌握植物生息狀態更能提供觀察收穫。

20190910植物園_211018.jpg

▲中白鷺吃魚

--觀察環境:包括淡水生態池、雜木林、農墾園藝地。

--進入園區有三處入口,博愛路正門、歷史博物館旁側門及和平西路邊門。

--園內以臘葉館前、溫室花圃與荷花池間的樹林及池塘為最佳觀察點。

--全園繞行約費時120分鐘。

20190910植物園_211018_10.jpg

▲紅冠水雞及其幼鳥

--觀察特色:黑冠麻鷺在臺灣為其分布的北限,是族群最多的區域,於溫室花圃及荷花池間的樹林有穩定築巢區,由林間步道緩行,即能發現牠們正與蚯蚓拔河。鳳頭蒼鷹一對親鳥每年均有繁殖成功紀錄,多選擇樹葉濃密喬木的高處。特有種五色鳥以密林中枯樹幹築巢,觀察便易。翠鳥利用水域環境棲息覓食,常靜靜地停棲於水邊植物上。白腹秧雞在荷花池水域中的水草間穿梭活動覓食,並不怕人易觀察。亦能細膩地觀察到麻雀群聚、覓食、沙浴等行為。

20190910植物園_211018_14.jpg

▲黑冠麻鷺

 

松雀鷹1212.jpg

▲鳳頭蒼鷹

鳥類紀錄

經調查園內的優勢種是麻雀、白頭翁及綠繡眼、金背鳩四種,其他全年常見的樹棲有樹鵲、五色鳥、紅嘴黑鵯、大卷尾、黑枕藍鶲,或偶聞小彎嘴、繡眼畫眉、山紅頭的鳴唱,水池間有翠鳥、紅冠水雞、白腹秧雞、小白鷺、夜鷺,總在天空中飛著是小雨燕及洋燕,偶有家燕、棕沙燕,在樹下林蔭處覓食的黑冠麻鷺,另外候鳥季節來此活動的紅尾伯勞、鶇科,與數種猛禽鳳頭蒼鷹、紅隼等,鳥類資源豐富多樣。紀錄中留鳥約30-45種,引入種9-10種,過境鳥2-16種間,偶見冬候鳥或迷鳥,例如2022年11月的小鷿鷈也引起一陣搶拍

 

植物園212.jpg

台北鳥會植物園例行賞鳥路線的eBird記錄

人文歷史

*植物園前身是1896年(民前16年)甲午戰爭後,由日人於小南門外所建「台北苗圃」。1924年遷往大龍峒、圓山一帶,一年後又遷回現址,並逐年將面積由4.3公頃擴充至18公頃,1917年部分苗圃規劃為「母樹園」。1910年苗圃及母樹園改隸於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稱殖產局附屬「林業試驗場」,負責森林資源調查研究工作及林業經營。1921年林業試驗場苗圃及母樹園改為「台北植物園」,同年中央研究所成立,所屬林業部接管林業試驗場。1939年易名為臺灣總督府林業試驗所,專司研究調查臺灣林業的工作。1945年改隸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業試驗所,2000年精省後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日治時許多植物學家遠赴美、澳、非洲、南洋各地蒐集種苗,並採集本島各地的樹種,種植在園區內。二次大戰期間,園區曾遭破壞,光復後試驗所積極引種栽植。如裸子植物、草花類、木蘭科、樟科、番荔枝科、第倫桃科、豆科、殼斗科、薔薇科、桑科、木麻黃科、山龍眼科、楊柳科、睡蓮科、夾竹桃科、大戟科、錦葵科、茶科、仙人掌科、杜鵑花科、使君子科、桃金孃科、槭樹科、茜草科、紫葳科、馬鞭草科、棕櫚科、蕨類、竹類。設有民生作物區、詩經植物區、成語植物區、民俗植物區、多肉植物區、十二生肖植物區、植物分類區及文學植物區。

環境威脅

園區由林業專業人員管理維護,因有教育目標,植物生態因而多有規劃,鳥類棲息難免顧此失彼,但因以生態法則為主,管理單位繁殖期將巢區圍起警告遊客注意,並派駐解說人員,實為鳥類天堂。

 

文、圖/ 台北鳥會馮雙、曾昱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