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分溪

基本資料

交通:

台北鳥會例行活動在捷運南港展覽館站5號出口處集合,再沿著研究院路一路步行到富南宮、闕氏古宅,在南深橋(圓拱橋)右轉,沿著河堤進行生態觀察。中間會經過中研公園、中研院生態池、中研院活動中心、中研院地科所、九如社區等,最後在凌雲五村或是中華科技大學結束例行的活動。附近有公車645、620、306、276、212(正線)等可抵達捷運南港展覽館站,另有公車270、藍25、212(直行)可抵達捷運南港站與昆陽站。

餐飲:

可選擇在中研院員工餐廳或是到胡適國小至舊莊街附近的多家小吃店。

綠地圖景點休閒指數(1★至10★):

交通便利★★★★★★★★★★

餐飲服務★★★★★★☆☆☆☆

自然生態★★★★★★☆☆☆☆

人工造景★★★★★★☆☆☆☆

四季鳥況★★★★★☆☆☆☆☆

人文歷史★★★★★☆☆☆☆☆

環境威脅★★★★★☆☆☆☆☆

地理位置

四分溪位於台北市南港區,是大坑溪的支流,發源於南港、文山與信義區交界處海拔250公尺的坑頭土地公廟(研究院路四段附近的四分仔),流經下寮、麗山橋,沿著中華科技大學,穿過中央研究院院區之後,在研究院路一段與二段交接處的南深橋(圓拱橋)附近注入大坑溪,大坑溪再於坑子內匯入基隆河。   四分溪全長7公里,集水面積300公頃,流域面積達8.8平方公里。在上游、中游與下游等不同河段具有不同的景觀。坑頭土地公廟至下寮橋一帶為上游,具有有迷你壺穴群景觀、四分溪水瀑與天然河谷等地形。下寮橋到中華科技大學一帶則有登山步道、聖德宮、十八羅漢山等景點,這一區域已有部分人造設施包括人造魚梯和生態工法砌成的河堤。下游段落則從中華科技大學開始,穿過研究院院區,直到出水口。鳥會例行路現主要是行走四分溪下游的段落,此一區域的特點是幽靜而道路平坦好走。由於週邊淺山甚多,因此動植物相都頗豐富。

環境描述

四分溪全流域原本是一條鄰近週圍丘陵,銜接郊區與淺山環境的溪流。整條河除了下游的沖積平原以外,八成以上都是丘陵地形,海拔高度從50公尺到大尖山的374公尺之間。當中有著大量的小型動植物。但後來逐漸在河川整治的過程中被人工化。特別是下游地段在民國90年9月納莉颱風侵襲,使溪水暴漲,中央研究院遭受水患,損失慘重,因此將下游兩岸加高堤防,並且構築水泥鋪底的河床,雖然改善了淹水情況,卻也破壞了原本美麗的河道景觀。並且使得下游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減少甚多。但四分溪是臺北市第一條封溪護魚的河川,整條溪流當中至少仍有四種以上的原生魚種,包含臺灣石賓、溪哥、臺灣馬口魚與紅貓等。下游區域即便水泥化了,也還是有許多的魚群匯集在河道之中,雖然魚群中有不少都是吳郭魚,但並不乏本土魚種。河道中還有淡水毛蟹(日本絨螯蟹)的分布。中游一帶有塊石、魚梯減緩河水的高度落差,並且周圍堤岸有石塊縫隙,製造魚蝦生存繁衍的空間。同時有著包括白腰草鷸、磯鷸、夜鷺、小白鷺、灰鶺鴒、翠鳥等河道中常駐的鳥類。中央研究院在下游一帶河道兩旁種植水黃皮,也因此常吸引沖繩絨毛弄蝶在附近飛舞。台灣欒樹也是下游常見的行道樹,因此每當冬末春初氣溫回暖時,台灣欒樹上便會聚集許多紅姬緣椿象。這裡還有青帶鳳蝶、紫斑蝶、青斑蝶、樺斑蝶、黃蝶、端紅蝶、水青粉蝶等蝶類的分布。在中研院生態池種植部分蜜源植物之後,也有很多蝴蝶喜歡前來聚集。而此區也分布有皇蛾、長頸金花蟲、薄翅蟬和台灣稻蝗等昆蟲。同時下游地區緊鄰軍人公墓山下小菜園、九如公園、胡適庭園社區、中研公園、中研院生態池、202兵工廠三重埔埤等區域,因此這些綠帶的彼此相連也為下游動植物仍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棲息空間。這裡常會有大赤鼯鼠、領角鴞、黃嘴角鴞等淺山動物的出現。甚至有中研院生態志工也曾在生態步道世仁庭附近找到白鼻心,或是在附近淺山找到穿山甲。因此此地仍然頗具生機。

1.jpg

▲綠意盎然

家燕幼鳥.jpg

▲家燕亞成鳥:好多人在看我~好害羞>"<

鳥類紀錄

四分溪常見鳥種包括台灣藍鵲、樹鵲、喜鵲、紫嘯鶇、綠鳩、紅嘴黑鵯、大卷尾、五色鳥、斑文鳥、白腰文鳥、麻雀、鵲鴝、金背鳩、珠頸斑鳩、洋燕、小白鷺、夜鷺、翠鳥、磯鷸、領角鴞、黑冠麻鷺、黑領椋鳥、家八哥、白尾八哥等約二十多種常駐鳥類,有時候附近淺山也常有包括小彎嘴畫眉、山紅頭、黃嘴角鴞、竹雞等鳥類遷移到研究院區。居住在中研院附近淺山的猛禽包括大冠鷲、鳳頭蒼鷹、台灣松雀鷹等時常會在晴朗的天氣跑出來盤旋。而四分溪也曾發現有林鵰出現在軍人公墓的上空或是凌雲五村附近的上空,有時也會有巨嘴鴉飛過中研院的上空。在中研院生態池也常有紅冠水雞、白腹秧雞的出沒,有一隻中白鷺也特別喜歡待在生態池,生態池水田也曾有人看過灰腳秧雞、小水鴨與高蹺鴴出現。秋冬時期四分溪另有紅尾伯勞、灰鶺鴒、黃鶺鴒、白鶺鴒、白腰草鷸、黃頭鷺、蒼鷺、中白鷺、大白鷺、黃尾鴝、極北柳鶯等十多種常駐候鳥的遷入,最近幾年包括山鶺鴒、戴勝、花雀、小綠鳩等較為特殊的候鳥也曾入駐四分溪流域。四分溪流域其實也是一個鳥類喜歡居住的好環境。

小屁替.jpg

▲悠游的小鷿鷈

四分溪.jpg

台北鳥會四分溪例行賞鳥路線的eBird記錄

人文歷史

民國四十年代以前,大坑溪流域至南深橋附近除了闕家古宅大池塘外附近皆是稻田,南深橋只有一條彎曲的田埂小路以及通往礦區與火車站的輕便道路。之後中研院在南港復建,並且台灣肥料公司在南港建立台肥六廠。開啟了此一地區全新的發展。台肥六廠曾是北台灣的化工業重鎮,擁有在當時極為先進的全自動現代化工廠,廠區的面積以今日南港展覽館為中心,涵括南港展覽館、軟體園區、南港展覽館捷運站與捷運列車機廠等用地。隨著台北城市轉型,傳統化工業陸續退出松山南港區,台肥六廠先是改制為台灣肥料公司南港廠,之後關廠拆除改建。許多舊廠區轉型為新型的科技園區與經貿園區,並且也建立了南港展覽館。南港展覽館為一雙層式展覽館,現為台北市重要的經貿展覽中心,曾舉辦過台北國際電玩展、台北國際動漫節等重要的展覽活動,緊鄰新興發展的南港科技園區。

在走過市民大道與忠孝東路七段的人行道之後,會在研究院路一段與中南街123巷的交叉口,會看到南港天主堂十字架與富南宮佛道諸神共列兩側的有趣街景。南港富南宮位於研究院路一段112-114號,原廟址本在中南里的三重埔埤內,距今約160多年,民國57年(1968年)取得軍方許可後遷移現在的位置。富南宮一樓正殿主神為福德正神。二樓正殿主神為媽祖,左殿敬奉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神像,右殿則奉祀保儀大夫(張巡),保儀大夫是除農害之神。南港早年沒有大廟,自富南宮遷址改建發展至今,已為南港地區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了。南港天主堂又稱為南港聖玫瑰堂,民國四十二年由裴德宣神父創設,先租用民房,四十五年十月新建教堂落成,教友持續增加,並且曾辦有育德幼稚園。之後適逢北市都市計劃將該處劃為學校用地,六十一年元月教堂被拆除並另購土地重建為今日的教堂。

中南街以前曾是南港開發早期十分重要的區域,但後來漸趨衰弱了它的地位,研究院路成為主要的道路,也讓當地人給了研究院路一個「新街」的封號。中南街形成於清末,日本殖民時期則為轉運南港大坑(今舊莊里)、四份子(今九如里)一帶煤礦的重要道路,從大坑、四份子到中南街曾建有輕便道路,可將煤礦直接運到南港火車站。此道路長約438公尺,寬約5.5公尺,北接南港路一段、南接研究院路一段。中南街在歷史上曾有過三次『橫割』,第一次是在清代劉銘傳時期,劉銘傳將中南街28號以南至現今42巷之間的土地徵收,然後興建鐵軌以及南港乘降場。第二次是在民國六十年代為延長忠孝東路,將中南街76號至102號之間的房舍拆除。第三次則是在十多年前將中南街121號至125號之間的123巷拓寬工程。  

走過富南宮之後,便來到南港古早著名的闕氏古宅。闕姓起源地在山東省曲阜,闕氏家族據說來自於當年孔子所居的闕黨。封於闕黨邑的闕氏當初的得姓,是『以地命氏』而姓闕。但闕氏另有一個起源可能來自古老的複姓『闕門』氏所簡化而來。五胡亂華時期,闕氏南遷,其中一支在南宋發展為福建闕氏,分佈於福建的永定、上杭、長汀、龍溪、南安等縣,而臺灣的闕氏則由源自福建的南安。多聚居於南港、汐止、基隆、嘉義、台南與高雄等地。至遷台始祖第三代後才遷至南港近基隆河附近開墾,其開墾的地區舊名『東新庄仔』,包括浮圳頭、埤仔堵、番仔埔等地。是南港古早時期的望族與大姓。也是闕氏家族也是開拓南港的重要先驅。闕家古庴『德成居』,是來台闕家先祖闕朝聘留下的產業,再由闕德妙所建。闕德妙經營煤碳生意,是當年南港闕氏家族中的首富,闕家古庴典雅美麗,是南港闕氏家族的祖宅所在。當年材料全由海路從大陸運來,建築費用可以買五十甲的土地,並花費一年多的時間才落成。闕氏家族兩百多年來一直在地刻苦經營,並且一直關心南港的在地建設,在民國30、40年代曾先後出資協助玉成國校、成德國校、舊莊國校等學校的設立,以增加南港學子的就學資源;並且也曾主動籌建自來水廠等民生建設。對南港地區的貢獻甚多。闕氏古宅前面本來有一個大池塘後來萎縮成一方小水池。闕氏古宅的後山有不少老樹具有裸露的枝條,有時候會有大冠鷲或鳳頭蒼鷹等猛禽停歇。

在闕氏古宅的旁邊則是古早時期四分溪與大坑溪流域居民的重要信仰中心之一:茄冬公(又稱為善南宮)。茄冬公位於研究院路一段130號,是道路左側一株樹齡約有110年的老茄苳樹。傳說在二次大戰末期,盟軍空襲南港上空時,炮彈擊落茄苳樹樹幹,卻在樹幹上出現了一尊佛像的雛型,居民紛紛前來祭拜。當時,地方適逢狂犬病大流行,得病的民眾請求樹神保佑,並以老茄苳樹葉及周圍的青草為藥回家沐浴而獲得治癒。也有人高燒不退,以茄苳樹葉煎食而治癒者。因此當地民間十分尊敬信奉樹神。有感茄苳公的靈驗,創廟先人陳坤先生因而向當時的南港居民勸募建廟。自從有了這間小廟,讓這個偏僻的河谷不再只有煤礦礦場的三分輕便車,也讓來往的居民增加了不少安全感。民國40年代,研究院路拓寬時,本來有意將茄苳樹砍除,經當地居民陳情,終將老樹保留下來。並於民國66年將小廟擴建,至今仍為當地的重要廟宇。

茄冬公廟附近即是南深橋,這座南深橋前身是一座造型優美的圓拱橋。而今日研究院路一段至二段六十一巷的道路原本是寬度僅五公尺的舊庄路,附近並且有煤礦的台道鐵軌經過,後來煤礦業沒落,台道軌道拆除,同時為方便中研院交通運輸,把路拓寬,因此已不復以前的圓拱橋,但公車仍然在這附近設有圓拱橋站。現今距離南深橋最近的公車站是南港水廠站,南港水廠本來也是南港重要的飲用水來源,但隨著整個大坑溪流域水質的惡化,加上台北市大部分水源劃歸入翡翠水庫供應鏈,現今已經只剩加壓站的功能。

從南深橋轉進四分溪河道,河道右側是大崙埔山,左側則為四分河濱公園。再過去則地近三重埔埤的入口。昔日清代先民曾經在這附近開墾。之後來到研究院區。研究院區是在民國四十三年才遷入目前的新院址。中研里在早期只有幾十戶人家而已,現今則有三千多戶,超過一萬人。四十年代時中研院雖然徵收了土地,但胡適院長不忍原本住戶分散各處,因此特別歸還今日九十八巷的土地,並曾指派二位秘書協助當時不識字的農民處理文書工作。讓原住戶能夠集中住在一起,並允許地主繼續耕作,直到中研院確認要使用土地,前一年會通知停耕。這件事曾讓當地人十分地稱頌。研究院在李遠哲院長時期開始經營生態池與院區生態環境的維護,現今生態池與周邊生態廊道,與四分溪相連成頗豐富的綠帶,也提供不少野生動物,特別是鳥類的運用。

研究院路的山區原本遍植茶樹,後因礦產利潤高過茶業,有段時間不僅興起採煤熱潮,農民並且紛紛以相思樹取代茶樹,以獲取燒炭、鋪軌道所需的木材。姆指山系以前稱作前山,是地質學上蘊含煤礦的南港層,昔日採礦興盛時,曾設有四到五十戶工寮,門牌編列為「前山某號」。現僅剩礦坑入口基座、破舊工寮等殘跡。

四分溪在穿越中研院院區之後就會來到凌雲五村附近。研究院路原本僅開闢至凌雲五村,民國五十九年左右,由當地居民自行捐地將產業道路拓寬,於是出現今日通往山區的柏油路。在凌雲五村之後,沿四分橋進入研究院路三段,右側山頭前臨四分溪、背枕姆指山系的軍人公墓,昔日被稱為『茅草埔』。有一些空軍建物比中研院要早興建。而中華科技大學則是在七十年代初創校。在茅草埔山下,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清代古墓,為卒於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皇清欽加職員郡儒學增廣生林逢源暨夫人吳孺人之墓,這座古墓的墓碑、墓丘、墓肩、墓雙曲手、墓埕等,全由石塊砌成,保存完整。中華科技大學校園內,另有一處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所建的郭媽呂孺人墓園,距今達227年之久。當年利用基隆河的水運,經四分溪抵達茅草埔以運棺建墓。四分溪上游還有包括坑頭土地公廟在內的多處小型古廟、十八羅漢洞以及多處礦坑的遺址等等,這些均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環境威脅

  1. 外來種威脅,福壽螺、美國克氏螯蝦、斑腿樹蛙已成為四分溪下游經常必須清除的外來種,另外仍有遊客會到河邊亂放動物,例如金魚、巴西龜。甚至兇狠圓軸蟹曾出現在四分溪,但院內學者推估應該是人為放入的。中研院的院區為開放場域,其實仍有部分進入院區的遊客會有亂丟垃圾,或是在作戶外攝影時沒有遵守生態原則,例如拿石頭丟鳥或是驚嚇鳥類等情形。
  2. 四分溪上游晚近以來設置的廢土場排放出來的汙染源、以及部分家庭汙水都常是四分溪的汙染源。
  3. 九如里研究院路區段,雖經過整治,不再擔心逢颱必成災,但在2015年蘇迪勒颱風暴雨時期仍有部分淹水的情形。蘇迪勒颱風造成四分溪水位急遽暴漲,甚至一度造成水利處緊急關閉南深橋陸閘的情形。未來面對特大暴雨,附近環境仍有需要加強應對的地方。

 

文/ 台北鳥會嚴融怡整理